“油” 中岁月国之脊梁:侯祥麟的传奇人生
火狐直播ios版下载来源:火狐直播ios版下载    发布时间:2025-04-01 10:18:13

  1912 年,侯祥麟出生于广东汕头。彼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国家贫弱,百姓困苦,列强的侵略和腐朽的统治让这片土地伤痕累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侯祥麟,自幼便目睹了国家的积贫积弱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心中早早埋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

  1919 年,“五四” 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年仅 7 岁的侯祥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勇敢地走上街头。那激昂的口号声、那涌动的爱国热情,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他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成为他人生中重要的爱国主义启蒙教育,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深深烙印下了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信念 。

  1931 年,“九一八” 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无情践踏中国东北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正在求学的侯祥麟,心中满是悲愤与忧虑,他毅然参加北平学生请愿团,奔赴南京,强烈要求政府出兵抗日,展现出了一个热血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担当。

  同年,侯祥麟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燕京大学化学工程系。在这所充满学术氛围和进步思想的学府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不仅在专业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广泛涉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法。同时,燕京大学活跃的学术氛围和浓厚的爱国情怀,让侯祥麟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中。他亲眼目睹了同学们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不顾个人安危,四处奔走呼号,这种为了理想和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深感染着他。在与进步同学的交流和互动中,侯祥麟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著作,这些闪耀着真理光芒的思想理论,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在黑暗中摸索的道路,让他慢慢地认识到只有中国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摆脱困境,实现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

  1938 年,怀着对的坚定信仰和为国家奉献的决心,侯祥麟秘密加入了中国,从此,他将个人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踏上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征程 。

  1944 年 12 月,在党组织的支持与帮助下,侯祥麟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祖国未来的憧憬,远渡重洋,前往美国留学 。他进入美国卡乃基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深造,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学业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1948 年,他成功获得博士学位,其学术成果在当时的化学工程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

  在美留学期间,侯祥麟深知自己肩负着为祖国学习先进技术的重任,一刻也不敢懈怠。他每天早早地来到实验室,一头扎进科研工作中,常常工作到深夜。面对复杂的实验数据和棘手的技术难题,他从不退缩,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反复尝试,不断探索,力求突破。除了专注于学术研究,侯祥麟还热情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与国际顶尖的科学家们交流思想,分享研究成果,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学者的智慧和风采 。

  同时,侯祥麟也时刻关注着国内的局势和同胞的命运。他积极投身于爱国留学生的社团活动,发起成立了 “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并担任协会的常务干事。为了动员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他不辞辛劳,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组织各类座谈会、研讨会,向同学们介绍国内的发展状况和需求,分享自己对祖国未来的展望。他还亲自走访留学生宿舍,与同学们促膝长谈,明白他们的想法和顾虑,耐心地解答他们的问题,鼓励他们回到祖国,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

  在社交方面,侯祥麟展现出了出色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他与美国同学、教授以及各界人士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不仅进一步探索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还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了中美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他学会了东欧和美国各地区的民间舞,常常在社交场合中与大家一起跳舞,这种独特的方式让他更好地融入了当地社会,也为他开展留学生动员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

  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犹如一声春雷,震撼了世界,也让远在海外的侯祥麟激动不已。他深知,祖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急需大量的人才和技术上的支持。此时的他,归心似箭,毅然决然地放弃了麻省理工学院副研究员的优厚职位和在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克服了重重困难和阻力,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1950 年,在历时一个多月的漫长航程后,侯祥麟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当他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为祖国奉献的决心。他深知,自己的人生将从此与祖国的石油化学工业事业紧密相连,一场艰苦而光荣的奋斗即将拉开帷幕 。

  1950 年,侯祥麟回到祖国后,被任命为燃料工业部与清华大学化工系合办的燃料研究室研究员,同时兼任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当时,国内的石油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石油产量远远不足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求。面对这样的困境,侯祥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决心为改变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 。

  在燃料研究室,侯祥麟与曹本熹、朱亚杰、武迟等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并肩作战,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国内丰富的煤炭和植物油资源,试图从中提炼出燃料,以缓解国内油料短缺的燃眉之急 。

  侯祥麟带领团队首先对煤的低温干馏进行了深入研究。煤的低温干馏是一种将煤炭在较低温度下进行热分解的技术,通过这一过程,能够获得煤气、焦油和半焦等产品,其中焦油经过进一步加工处理,能够提炼出汽油、柴油等燃料。在研究过程中,侯祥麟和小组成员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国内的相关研究资料匮乏,可供参考的技术经验少之又少,实验设备也十分简陋,很多关键部件都需要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侯祥麟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相关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带领小组成员们不断摸索,反复试验,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终于成功掌握了煤的低温干馏技术,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

  与此同时,侯祥麟还关注到了植物油炼制燃料的研究。在当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植物油资源丰富,将植物油转化为燃料,不但可以充分的利用国内资源,还具备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侯祥麟和小组成员们开始研究从植物油中提炼柴油的技术。他们深入研究植物油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通过不断调整反应条件和工艺流程,成功地从植物油中提炼出了柴油。这一成果为解决国内燃料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我国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

  除了在炼油技术探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外,侯祥麟还十分重视人才教育培训和学科建设。他与武迟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开设了炼油工程课,这是我国高校中首次开设的炼油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侯祥麟亲自编写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将自己的专业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丝毫没有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他注重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经常带领学生们到实验室和工厂进行实习和参观,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侯祥麟的辛勤付出和悉心教导,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石油化学工业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后来成为了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

  1952 年 7 月,清华大学进行院系调整,侯祥麟前往位于大连的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担任高级汽油研究室代主任。在这里,他继续开展悬浮催化裂化、铂重整、尿素脱蜡等研究项目,这些研究项目对于提高我国炼油技术水平、增加油品品种和质量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

  在悬浮催化裂化研究中,侯祥麟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催化裂化的反应机理和工艺条件,通过一直在优化催化剂的性能和反应设备的结构,成功提高了催化裂化的效率和产品质量。铂重整技术是一种将低辛烷值汽油转化为高辛烷值汽油的重要技术,对于提高汽油的品质和性能具有关键作用。侯祥麟和小组成员们经过艰苦努力,成功攻克了铂重整技术的关键难题,实现了该技术的国产化,为我国汽油生产技术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

  尿素脱蜡技术则是用于去除油品中的蜡质,提高油品的低温流动性。在研究尿素脱蜡技术时,侯祥麟面临着技术难度大、实验条件复杂等诸多困难。但他毫不退缩,带领小组成员们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反复实验和探索。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改进,他们终于成功开发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尿素脱蜡技术,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 。

  在大连化物所工作期间,侯祥麟不仅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还热情参加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他注重培养小组成员的协作精神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在他的带领下,大连化物所的石油科研团队逐渐壮大,成为了我国石油科研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

  侯祥麟在回国初期的工作中,凭借着卓越的科研能力和不懈的努力,在炼油技术探讨研究、人才教育培训和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的研究成果为解决我国当时的油料短缺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上的支持,也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油品困境。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和技术禁运,国内石油产量有限,油品生产技术落后,许多关键油品依赖进口 。1960 年,苏联单方面撤走专家,中断对我国的技术援助,这使得我国的油品供应形势更加严峻 。

  在这关键时刻,侯祥麟临危受命,肩负起攻克油品技术难题的重任。当时,我国飞机所用的航空煤油一直依赖进口,而国产喷气燃料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对喷气发动机镍铬合金火焰筒的烧蚀问题,严重影响了飞机的安全飞行。未解决这一问题,侯祥麟组织起 6 个研究室的力量,与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合作,亲自带领科研人员日夜攻关。他们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进行了无数次实验和分析,但始终找不到问题的关键。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侯祥麟和小组成员们并没有气馁,他们不断调整研究思路,尝试各种新的方法和技术 。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侯祥麟突然想到,会不会是因为油料提纯过于纯净才产生了烧蚀呢?于是,他大胆提出在油料中加入以往被视为烧蚀 “罪魁祸首” 的 “杂质”—— 硫磺做试验。这一想法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侯祥麟坚信自己的判断,他耐心地说服参试人员,最终大家决定尝试这一方案 。

  实验结果令人惊喜,加入硫磺后,航空煤油的烧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随后,侯祥麟又带领团队一鼓作气,研制出了用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添加剂配方,成功攻克了生产航空煤油的技术难题,实现了航空煤油的国产化,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

  与此同时,侯祥麟还承担了为、导弹和新型喷气飞机研制特种润滑油的紧迫任务。当时,科研工作面临着资料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的困境,而且研究试剂中所含的氟毒性大、腐蚀性强,又极易爆炸,实验设备简陋,防护装置不足,随时都有几率发生危险 。

  但侯祥麟毫不退缩,他每天亲临现场,与科研人员一起拆卸电解槽和反应器几十次,仔仔细细地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深入研究反应规律。在他的带领下,小组成员们齐心协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和改进,他们终于在 1964 年生产出了合格的全氟润滑油,确保了的爆炸成功,使我国变成全球上仅有的几个能生产全氟碳油的国家之一 。

  此后,侯祥麟又带领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了新型地地导弹和远程导弹所需的各类润滑油,为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特种润滑油的研制成功,不仅满足了我国国防建设的迫切需求,也打破了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垄断 。

  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我国原油产量大幅度的增加,但炼油技术却十分落后,远远不足以满足国家对各类油品的需求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我国炼油技术水平,实现油品自给自足,侯祥麟等老一辈炼油科技工作人员发起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技术攻关行动 。

  1962 年秋,炼油工业的各路专家齐聚北京香山,共同商讨自主创新炼油新工艺、新技术的大计 。经过深入研讨和分析,最终确立了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和相关催化剂、添加剂这 5 大工艺技术为主攻方向 。这 5 项技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 “五朵金花” 。

  在这场技术攻关中,侯祥麟担任着至关重要的领导角色。他深知,这 5 项技术的研发成功与否,必然的联系到我国炼油工业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建设 。因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 。

  “五朵金花” 之一的催化重整工艺,在石化工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够将低辛烷值汽油转化为高辛烷值汽油,同时生产出轻质芳烃,这一些产品在航空、汽车等领域都存在广泛的应用 。然而,催化重整工艺需要金属铂作催化剂配料,这让科研人员犯了难 。铂是一种极其贵重的金属,比金子还珍贵,当时我国国内没有铂矿,全靠进口 。一些人认为,使用铂作为催化剂配料成本过高,不符合我国国情,主张放弃这一方案 。

  但侯祥麟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他从工艺实际出发,经过深思熟虑和详细的分析计算,认为虽然铂的价格昂贵,但从长远来看,催化重整技术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油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将远超于铂的采购成本 。而且,只有掌握了这一先进的技术,我国的炼油工业才能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 。于是,他力排众议,坚持使用铂作为催化剂配料 。

  为了确保催化重整技术的研发成功,侯祥麟亲自参与到科研工作中。他带领科研团队,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了解国际上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同时,他还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和模拟计算,对催化剂的配方、反应条件、工艺流程等进行了反复优化 。在实验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诸多困难和挑战,如催化剂的活性不稳定、反应产物的选择性不高等 。但侯祥麟始终鼓励大家别气馁,要勇于面对困难,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 。

  经过不懈的努力,催化重整技术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国成功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铂重整催化剂和工艺,实现了该技术的国产化 。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还使我国的炼油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 。

  在侯祥麟的带领下,其他 “金花” 也相继绽放 。流化催化裂化技术能够将重质油转化为轻质油,提高了原油的利用率;延迟焦化技术则为处理重质渣油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增加了轻质油品的产量;尿素脱蜡技术解决了油品中蜡质含量过高的问题,提高了油品的低温流动性;炼油催化剂和添加剂的研发成功,逐步优化了炼油工艺,提高了油品的质量和性能 。

  到 1965 年底,我国石油产品品种达到 494 种,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 4 大类产品产量达 617 万吨,自给率达到 100% 。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我国彻底告别了依赖进口油品的历史,实现了油品的自给自足 。“五朵金花” 炼油技术的成功研发,是我国炼油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来到了 21 世纪。此时的侯祥麟,虽已步入鲐背之年,但他那颗为国家能源事业跳动的心,依然炽热如初 。

  2003 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国家面临的重要战略问题 。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油气资源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国家启动了 “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 。这是一项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其研究内容涵盖了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生产运输、消费利用、节约替代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等多个角度,需要考虑政治、经济、技术、环境等诸多因素,任务艰巨而复杂 。

  谁来主持这项意义重大的研究工作呢?国务院总理第一个就想到了侯祥麟 。5 月 25 日,星期天,91 岁高龄的侯祥麟早早起床,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着一位特殊客人的到来 。总理轻车简从,亲自登门拜访 。一见到侯祥麟,总理便紧紧握住他的手,亲切地说道:“您在科技界德高望重,具有公认的权威影响,我十分希望您能参加这项工作 。但考虑到您已年逾九十高龄,我又于心不忍 。” 总理的话语中,既饱含着对侯祥麟的敬重与信任,又充满了对他身体健康情况的关切 。

  望着总理殷切的眼神,侯祥麟的思绪不禁飘回到了 46 年前 。1957 年,他参与了周总理亲自主持的《1956 年 —1967 年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那是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奠基性工程 。作为其中石油项目的完成者之一,侯祥麟受到了、、周恩来等的亲切接见 。如今,历史的重任再次降临,侯祥麟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尽管自己年事已高,但为了国家的能源事业,他毫不犹豫地郑重地点了点头,欣然应允 。

  在有关部委和石油化学工业企业的全力支持下,侯祥麟迅速行动起来 。他亲自挑选了 30 位院士、86 名学者,组成了 7 个专题组,全方面开展 “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侯祥麟充分的发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对研究工作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和周密的安排 。他带领小组成员们深入全国各地的油气田、炼油厂、加油站等一线场所,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同时,他还组织小组成员们广泛收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对世界各国的油气资源战略和发展经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

  面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和挑战,侯祥麟从始至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他不顾自己年迈体弱,经常与小组成员们一起加班加点,熬夜讨论研究方案 。他对每一个数据、每一个观点都进行了严格的审核和把关,确保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在他的带领下,小组成员们齐心协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

  历经一年多时间的艰苦调研和深入研究,侯祥麟和他的团队终于完成了 “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 。他们科学分析了我国和世界油气资源的现状及供需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我国油气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原则、战略措施和政策建议 。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我国油气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当别的老人都在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时候,侯祥麟却依然忙碌在工作岗位上 。他身兼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公司高级顾问,常常对别人说:“我这个顾问,是既顾又问 。” 有人劝他:“您老干嘛不在家好好享清福呀?” 他总是坚定地回答:“作为一个员,总要做点事吧!” 这位有着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 。

  2008 年 12 月 8 日,这是一个让无数人悲痛的日子,侯祥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96 岁 。这位为我国石油化学工业事业奉献了一生的科学巨匠,带着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

  侯祥麟的一生,是为祖国石油化学工业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贡献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铭刻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石油化学工业人才,这些人才分布在我国石油化学工业行业的所有的领域,成为了推动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他的学生们传承着他的学术思想和科研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我国石油化学工业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着力量 。

  生活发言人, 行走在山水之间, 畅游在生命之河, 用一双眼看尽人世繁华, 用手中笔记录美好人生。